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农村“找不到农民干农活”引发的思考

    信息发布者:gfcwxm
    2019-04-15 19:40:37    来源:网络   转载

    一位村干部反映,他的村里有1300个劳动力,但有1100个人在外打工、经商或办厂。在家的200个劳动力中,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人,且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。

      近日,笔者在调研春耕生产情况时,一位种粮大户反映,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农民干农活。

      见我一脸疑惑,他解释:“现在在农村务农的人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。一方面,他们年老体衰,精力有限;另一方面,我们请他们做事也有顾虑,万一他们有个三长两短,那我们一年就白干了。

      另一位村干部也反映,他的村里有1300个劳动力,但有1100个人在外打工、经商或办厂。在家的200个劳动力中,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0人,且没有30岁以下的年轻农民。这成了村干部的心头大事——一旦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去世,将来,村里再也没有熟知育秧、插田、施肥、洒农药等农活的人。

      乍一听,农村怎么可能发生这种场景?农民将出现断层现象?然而,经笔者详细了解,这确实不是耸人听闻。农村现在确实人气不旺,朝气不足。

      究其原因,一是因为出生人口大大减少,导致现阶段劳动力短缺,农村也无法逃脱这一现状。二是因为城镇化高速发展,农民流向了城镇,导致城镇热了,农村冷了。

      第三,因为劳动价值不平等引发的利益驱动。一个农民在家耕田作土,一年到头辛辛苦苦挣不到几千元。可若他进城务工,一个月就可以得几千元工资。同一个人付出劳动,在农村和城镇所得回报相差甚远,农村何来吸引力?

      第四,是农村生活配套设施条件的不足,导致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,不安于农村。城市生活丰富多彩,电影院、游乐场、网吧、歌厅、茶室等休闲娱乐场所众多,而农村的业余生活明显单调枯燥得多。

      而下一代的教育问题,也让农村父母努力争取将孩子送出农村。农村教育比城市教育差距不是一点,城市还有各种民办培训机构。据我所见,不少农村父母为了栽培孩子,宁可放弃乡下的老屋,就算租房陪读,也要将孩子送进城里的学校。

      第五个原因,还有一些农民为生计所逼,被迫弃农进城谋生。现在的生活成本较高,赡养老人、孩子教育、人情往来、疾病医疗等,一个家庭的各项刚性支出不是一笔小数。而有些务农家庭无法承担这些开支。

      农民务农收益低,不仅是因为人均耕地少,流转体制没有跟上,还存在产业规模小、产品落后、精加工缺乏等传统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。因此,他们为了生计不得已离乡背井进城务工或经商。

      然而,无农不稳,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。搞好乡村振兴,关键在于人,特别是农民,他们是直接受益人,应该起主体作用。但如果乡村振兴的主体不到位,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。

      因此,农民不干农活,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、警醒和反思。这既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状态,也体现了农民喜欢立杆见影、吹糠见米的现实主义思想,还反映了农业尴尬的现状。

     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,绝大多数人热衷于见效快回报高的工商业,各地出台发展工业商业的优惠政策干货多,而鲜有出台发展农业农村的实际性措施。造成这种局面有多种原因,但核心原因应该是——搞农业投资大,见效慢,收益低。因此,对那些急功近利的人来说,搞农业注定是一桩不好的买卖。

      因此,要做好“三农”工作、振兴乡村,上下各级领导应有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思想理念,要有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历史担当,保持历史耐心,发扬钉钉子精神,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任接着一任干的韧性。

      同时,要引导农民回乡积极参与乡村振兴。这就必须抓住乡村产业振兴这个重点,只有让农民在家务农的收入大大提高,才会让他们看到家乡的希望和前途,从而引导他们回乡创业,真正发挥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人翁精神,激发他们战天斗地的热情,将他们自己的家乡建设成为真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村民评论
    王罗汉2019-05-06

    说的是大实话,照这个情况发展下去,以后农村的田地 山林都没有农民干活了,人们过惯了安逸的日子,以后谁干呀?我现在冂,从城里回家就遇到了这个情况!

    回复
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